推荐新闻
电话: 15279888595
手机: 15279888595
联系人: 罗经理
QQ: 1632313450
邮箱: 1632313450@qq.com
地址: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
-
什么是佛教中的四惑八大相应起
什么是佛教中的四惑八大相应起 我相为杂染法之主,恒能引起四惑、八大。四惑,即我贪、我痴、我见、我慢;八大,即昏沉、掉举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。释前颂时已详及之,兹不赘论。此外尚有遍行五心所及别境之慧,此乃发生第七识之工具,非第七所引起。 第七识只有十八个心所,别境余四(欲、胜解、念、定),根惑余二(瞋、疑)不与本识俱。释前颂时已带言之。此外尚有善十一、中随二、小随十、不定四,共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2 -
什么是佛教中的极喜初心平等性
什么是佛教中的极喜初心平等性 加行位第六识作如实观时,以五俱意带前五归于第八识总见分,则一味如如,无所变迁。从而第七见分亦定于一,自无旋火轮式之我相发生。第六因与总净色根相应,亦无分别之见存。于是,对境之分别法执、对己之分别我执一时俱断,六七两识皆得显其自证分。 第六观点融于心中,初觉与法身相应(得见生空真如),则名初地菩萨。始离凡位而登圣位,心生极大欢喜,故有“欢喜地”或“极喜地”之称。但初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2 -
什么是佛教中的无功用行我恒摧
什么是佛教中的无功用行我恒摧 心部为阿赖耶识枢纽,凡由六尘经验得来一切法,皆集中于此识内成为种子。七识中俱生我法二执亦入此等种子之列。登初地后,分别二执虽断,而现行之尘相每能随机引起心中相当种子之扰动,出与外尘结合,我相亦乘势出现。若锐意制止俱生我种使之永伏,亦许我相不再现行。然须刻刻作意检点,不令失念而后可。稍一失念,我相又起矣。此等作意之行,谓之“有功用”行。直至第七地满,功夫极熟,俱生我种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2 -
什么是佛教中的如来现起他受用
什么是佛教中的如来现起他受用 俱生我执现行时,必起人我见(执有实我)。俱生法执现行时,必起法我见(执有实法)。初地以前,行者居有漏位(不禁六尘引诱),恒与人我见相应。七地以前,或有漏或无漏,从而人我见或有或无。十地以前,俱生法执未空,恒与法我见相应。其能制伏法执不起者,亦许无法我见也。人我见之起,固大碍平等性之显现;法我见之起,亦足碍平等性之自在。后属所知障,前属烦恼障(实亦兼具所知障)。俱生二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2 -
什么是佛教中的佛家经典诗词
什么是佛教中的佛家经典诗词佛家经典诗文佛身充满于法界,普现一切群生前;随缘赴感靡不周,而常处此菩提座。华严经 人身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;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古德 佛在世时我沉沦,佛灭度后我出生;忏悔此身多业障,不见如来金色身。古德向前三步想一想,退后三步思一思;瞋心起时要思量,熄下怒火最吉祥。古德 不结良缘与善缘,苦贪名利日忧煎;岂知住世金银宝,借汝闲看几十年。晋.跋陀罗 练得身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2 -
什么是佛教中的十地菩萨所被机
什么是佛教中的十地菩萨所被机 他受用土,为地上诸大菩萨受大法乐进修胜行,随宜示现。境界大小胜劣,则因当机而异。第十地菩萨所感,当然最大最胜,以下递减也。他受用身依此等净土而住,身量大小胜劣亦无一定,然较变化身固庄严殊胜耳。十地诸菩萨则各因所需,修习相当波罗蜜及当地应作诸功德也。 依圆教,先证二空真如,然后补修十地。其序次如下:初地修转轮王法,二地修帝释法,三地夜摩,四地兜率,五地化乐,六地自在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0 -
什么是佛教中的性唯无覆五遍行
什么是佛教中的性唯无覆五遍行 一切凡圣皆有常住真心,为一切染净法之所依,亦积集诸法所熏成之种子而建立个别心体。从照了上显出微细识量,随不同观点有六种名称: (1)第八识。此与前七识相对之总名,不具别义。 (2)一切种识。遍持世出世间一切本有种子,亦称种子识,通一切位。 (3)执持识。执持诸法熏成之种子及色根依处,令不失坏,梵名阿陀那识,亦通一切位。 (4)阿赖耶识。义译藏识。摄藏一切杂染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0 -
界地随他业力生
界地随他业力生 界者,三界也,即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地者,九地也,即欲界之五趣杂居地,色界之离生喜乐地、定生喜乐地、离喜妙乐地、舍念清净地,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地、识无边处地、无所有处地、非想非非想处地。详见初颂释。 欲界、色界皆有色法身土,而境界不同。欲界属浮尘色,散心所显故。色界属定果色,定心所显故。初禅定力未坚,不废寻伺,尚未远离浮尘色,仍得与欲界交通。二禅以上,定力已固,寻伺不行,是故远离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0 -
什么是佛教中的二乘不了因迷执
什么是佛教中的二乘不了因迷执 二乘见地,以为善恶业只由第六识造成,返尘归根时亦由第六识带入。虽由脑至心间之活动力,不无多少感觉,亦属第六范围,故造善恶之因及感苦乐之果,无非第六主持。不唯不知有异熟识,亦不知心内复有阿赖耶为末那所执,以致发生诸杂染法。颂云“不了”者,不了六识之上有七八两识也。由于两识行相微细,无明蔽覆不能发现,遂迷执第六为一身之主。 哲学家所谓“精神”、宗教家所谓“灵魂”、儒家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0 -
什么是佛教中的不动地前才舍藏
什么是佛教中的不动地前才舍藏 “不动地”,即第八地菩萨境界。“藏”,即阿赖耶本义。“不动地前才舍藏”者,菩萨修行到七地圆满时,始能舍弃阿赖耶识也。此识原摄清净、杂染两部分能藏作用,但相宗特以“阿赖耶”三字代表杂染部分。所谓“舍弃”,谓不再收藏杂染种子;至清净种子,固照常受熏,但归阿陀那识摄藏耳。 阿赖耶识已专表杂染部分(慈悲等绝对清净法皆不被摄)作用,故与末那识恒不相离。末那之义为意,本亦兼通 ...[阅读更多]
2019-07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