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试数据
打开客服菜单
  • 什么是佛教中的性界受三恒转易

    什么是佛教中的性界受三恒转易  出世间清净法,唯属绝对善性,自无转易可言。世间杂染法善、恶、中三性,则在意识中变迁不已。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众生,于未脱杂染以前,意识随地随时而异。遍行中之受心所,约身有苦、乐、舍三受;约心有忧、喜、舍三受;皆随事影响所依之意识,是谓“性界受三恒转易”。  根随信等总相连  根者,根本烦恼也。随者,大中小三种随烦恼也。信等者,以信为首之十一种善法也。  旧注谓“等”字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4
  • 什么是佛教中的动身发语独为最

    什么是佛教中的动身发语独为最  由六尘引起之意识,对境分别后,若不加以应付,随起随灭,于赖耶识初无影响。应付者,则继续运用“思心所”而进展之,以思为造作之主动力也。进展程序有三:  (1)审虑思:于对象内容加以审察考虑,或粗略,或精详,则无一定(前属寻心,后属伺心)。对于赖耶影响仍微。  (2)决定思:审虑既毕,继以简择,从而决定其计划,是谓意业。业也者,计划既已决定,当时奋起一种势力,直透赖耶,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4
  • 引满能招业力牵

    引满能招业力牵  业力者,所造业之势力也。约造因,谓之业因;约感果,谓之业果。诸识中之能造因者,唯属前六识带有善恶性之活动力。其能感果者,在总报唯属第八识;在别报则属前六识之入无记类者(与有记相对之无记)。总报者何?所感牵入五趣或净土之果报身也。别报者何?所感正、依二报之胜劣(如寿夭、贵贱、强弱、贫富、美丑等)彼此互异也。  业力“引”、“满”二名,随大小乘见解而异其义。小乘教义:约造因名“引业”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4
  • 发起初心欢喜地是什么意思

    发起初心欢喜地是什么意思  此初地菩萨境界也。一向缠扰于外尘差别染境,未能发现内心平等净境。今始切实证明,欢喜胜常,故名“欢喜地”。  法相宗对于大乘进修阶段分五位:  (一)资粮位:地前十住、十行、十向三十心属之。此为积集佛道资粮之阶段。住者,讲解大乘正理而安住于心也(心安理得)。行者,解得正理之后,继起大乘实践之行也。向者,回向也,即以悲心回向众生,令各入大乘正轨也。  住、行、向各分十级,随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4
  • 带质有覆通情本

    带质有覆通情本  第七识名末那识。此乃本识首颂开端语也。诸识三种对境中,第七见分惟对带质境而已;性境、独影境皆非其相分。此识见分行相①微弱,不能明辨,故于有记、无记二类中惟属后摄。无记又分二种:一曰无覆无记,乃性境之入无记类者;二曰有覆无记,乃带质境之入无记类者。第七既对带质境,故所谓无记必归有覆。颂云“带质有覆”者,即“带质境有覆无记”之略语也。此境相分必带本质,见分必带迷情。“通情本”者,迷情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4
  • 什么是佛教中的俱生犹自现缠眠

    什么是佛教中的俱生犹自现缠眠  “俱生”者,与生俱来之义也。众生活动于世界,以分段身为出发点。力量集中之处,隐有主宰之念,转成俱生我执;万法环绕自身,习虚为实,转成俱生法执。分别二执显着于六尘,俱生二执潜伏于内心。一登欢喜地,外尘皆空,分别二执永断。然俱生二执所摄一切烦恼种子,尚潜伏阿赖耶识内,犹睡眠不起焉(一遇增上缘,仍然出而搅扰)。颂云“俱生犹自现缠眠”,谓俱生二执犹缠缚烦恼种子于赖耶中也。 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3
  • 什么是佛教中的随缘执我量为非

    什么是佛教中的随缘执我量为非  此谓第七见分随缘执有我相,故于三量中唯属非量也。法相宗解释我相之由来,谓第七见分以第八见分为对象而缘之,从而幻成我相。此义诚确实不移;至如何发生我见之原理,则未见详言。今补说于下:  住有漏位之众生现身世界后,阿赖耶识中净染诸种子已成熟者,随缘现行于外迹。当现行时,赖耶辄起相当见分,与心中所现之相分相对。外缘息息变动,故赖耶见分从而变迁不已。每一见分之起,心中必加以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3
  • 什么是佛教中的八大遍行别境慧

    什么是佛教中的八大遍行别境慧  “八大”即八种大随烦恼也。第七识染污部分恒陷蒙昧,故与昏沉俱;不甘寂静,故与掉举俱;不信净法,故与不信俱;不能自修(有修净者,亦第六识事;第七识坐享其成),故与懈怠俱;任运妄缘,故与放逸俱;正念相违,故与失念俱;意绪纷驰,故与散乱俱;所观谬误,故与不正知俱。  “遍行”,即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五心所。诸识发生,此五心所不能缺一,故第七识亦必与俱。  “别境慧”心所具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3
  • 什么是佛教中的八大遍行别境慧

    什么是佛教中的八大遍行别境慧  “八大”即八种大随烦恼也。第七识染污部分恒陷蒙昧,故与昏沉俱;不甘寂静,故与掉举俱;不信净法,故与不信俱;不能自修(有修净者,亦第六识事;第七识坐享其成),故与懈怠俱;任运妄缘,故与放逸俱;正念相违,故与失念俱;意绪纷驰,故与散乱俱;所观谬误,故与不正知俱。  “遍行”,即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五心所。诸识发生,此五心所不能缺一,故第七识亦必与俱。  “别境慧”心所具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3
  • 什么是佛教中的恒审思量我相随

    什么是佛教中的恒审思量我相随  众生身原具本心、本质两性,各于胸部有微细活动,以第八识会之。自见性者观之:两性交融,不分彼此,所谓第八识自证分是也。于中随机取一点加以体认,则能认之本心转为见分,所认之本质转为相分。但见、相二分皆微细不可了辨,概属无记类。而照顾此点以便第八见分之体认者,则属第七识见分。  第七见分对于第八见分之照顾,恒加审察思虑。但审虑未周,第八见分已变易矣。逐步审虑,总不明第八任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3
cache
Processed in 0.008017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