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试数据
打开客服菜单
  • 什么事时候出现了铸造佛像、建立寺院、举行浴佛会和 实行

    什么事时候出现了铸造佛像、建立寺院、举行浴佛会和 实行施食等明 帝废去刘英的楚王封号,派人把他遣送丹阳泾县。第二年,刘英在 丹阳自杀身亡。汉明帝对于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严,株连“自京师亲戚诸侯州 郡豪桀及考案史,阿附相陷,坐死徙者以千数”。?自此以后近百 年中,史籍不再见有关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记载。显然与这次株连 有关。以上史实说明,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,受到统治阶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6
  • 佛教性境现量通三性

    佛教性境现量通三性  对境分三种:一曰性境,与当趣色法所依体性相符之实境也;二曰带质境,表现之色法虽托体性而起,其相则失本来面目者也;三曰独影境,貌似色法,殊无体性依据之幻相也。前五识之对象以性境为限。  认识对境时,自心之相当缘力曰量。缘力与性境符合者,曰真现量,简称现量。缘力引起带质境者,曰似现量,或称非量。当前虽无性境为所缘,而依因果相关条理推测其境不谬者,曰真比量,简称比量。其推测差误者,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6
  • 佛教中的眼耳身三二地居是什么意思?

    佛教中的眼耳身三二地居是什么意思?  三界众生分居九地:一曰五趣杂居地(天、人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五趣,摄阿修罗在内),欲界众生分居之。二曰离生喜乐地(初离欲界,顿生喜乐);三曰定生喜乐地(得色界定,更生喜乐);四曰离喜妙乐地(能离心喜,唯享身乐);五曰舍念清净地(喜乐俱舍,一道清净):以上四地,色界众生居之。六曰空无边地;七曰识无边地;八曰无所有地;九曰非想非非想地:以上四地,无色界众生居之。  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6
  • 善心所为依净离染之心法,内分十一种。前五识亦得与之俱

    善心所为依净离染之心法,内分十一种。前五识亦得与之俱起  (1)信(净信正道,如三宝等)  (2)惭(发觉净修,未能得力)  (3)愧(发觉染法,未能摆脱)  (4)无贪(六尘顺境,无所贪染)  (5)无瞋(六尘违境,无所嗔恚)  (6)无痴(六尘事理,未尝迷昧)  (7)精进(离染向净,勇猛进修)  (8)轻安(调畅身心,堪持净法)  (9)不放逸(防染增净,不敢松弛)  (10)行舍(一切染行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6
  • 中二大八贪瞋痴

    中二大八贪瞋痴  烦恼心所为缠染失净之心法,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(随类引起)之别。根本烦恼心所有六,前五识得与前三种俱起。  (1)贪 (贪著六尘可乐诸境)  (2)瞋 (厌恶六尘可憎诸境)  (3)痴 (六尘事理每陷迷昧)  大随烦恼心所有八,前五识皆得与之俱起。  (1)昏沉 (心陷蒙昧,不能活用)  (2)掉举 (心向染境,不甘寂静)  (3)不信 (耽着染境,不信净法)  (4)懈怠 (染心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6
  • 佛教中的五识同依净色根

    佛教中的五识同依净色根  前五识非能自动,只于内根外境互相结合时,从波浪上认识其活动状况而已。此等状况颇类浮尘之飞扬;故所感之幻迹,统名尘相。分言之:眼所识者为色尘;耳所识者为声尘;鼻所识者为香尘;舌所识者为味尘;身所识者为触尘。此五尘相,概称色法(色法与色尘异义)。  身外五尘,固称为色法;身内五根,亦色法摄。但外尘乃色法粗相;内根乃色法细相;此其别也。吾人不知身内原具色法者,滞于身外粗相,不能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5
  • 佛教中的九缘七八好相邻是什么意思

    佛教中的九缘七八好相邻是什么意思  前五识之起,固须遍行心所为辅翼;复须各种“缘”、“依”支持之;非随时皆得出现也。五识相同之缘依凡七:  (1)根缘。此指浮尘根为缘也。无浮尘根,则工具缺乏,识不能起。如眼球不具,不能见色尘;耳朵不具,不能闻声尘,是其例也。  (2)境缘。此指外境为缘也。外境不兴,内根无所联结,识无从起。如无香境相加,鼻无所辨;无味境相加,舌无所辨,是其例也。  (3)作意缘。此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5
  • 变相观空唯后得

    变相观空唯后得  智有根本、后得之别。根本智者:以法界体性智直彻真如本体,只有惺惺寂寂之致,并无能缘所缘之分者也。实达此旨,即属般若波罗蜜境界。后得智者:从诸识取得经验,汇归于所依体性之中,能变法法别相,转作如如总相,复能由总相开出种种别相者也。实达此旨,即属方便波罗蜜境界。  就前五识经验言之:眼所见种种形色,融归于一道光相,是谓眼识自证分;耳所闻种种音声,融归于一道响相,是谓耳识自证分;余三识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5
  • 佛教中的果中犹自不诠真是什么意思?

    佛教中的果中犹自不诠真是什么意思?  前五识所依之净色根,在众生界不离因缘和合法(相宗特名依他起性)。就吾人立场观之,净色根分向自身五门开放于外,与环境相接时,因我见浓厚,所放根性染净杂出;环境所放,亦复如是。染相互结,返熏自心,益增染种。本来净色根,每被染气侵杂。若所熏染多净少,渐失人趣水平,斯成来生转入三恶趣之因。幸而所熏净多染少,水平提高,则成来生转入天趣之因。善根日胜,渐与如来应化身相接,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5
  • 佛教中的三性三量通三境是什么意思

    佛教中的三性三量通三境是什么意思  意识被称为第六识,作用最繁。此句即本识初颂开端语。性、量、境,各分三种。释第一颂初句时已略及之。  自具特质不待因缘,谓之性;有总有别。总性唯指法界本体,别性分门无限。本句所谓性,只就善恶门而言,中含三类。一者善性,二者恶性,三者非善非恶性,佛典却名“无记性”。  善恶二性,乃相对名词,分世间、出世间二义,皆能随意识发生。约世间法,行为有益于自他身心者为善,有损 ...[阅读更多]

    2019-07-25
cache
Processed in 0.019319 Seco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