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新闻
电话: 15279888595
手机: 15279888595
联系人: 罗经理
QQ: 1632313450
邮箱: 1632313450@qq.com
地址: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
发起初心欢喜地是什么意思
此初地菩萨境界也。一向缠扰于外尘差别染境,未能发现内心平等净境。今始切实证明,欢喜胜常,故名“欢喜地”。
法相宗对于大乘进修阶段分五位:
(一)资粮位:地前十住、十行、十向三十心属之。此为积集佛道资粮之阶段。住者,讲解大乘正理而安住于心也(心安理得)。行者,解得正理之后,继起大乘实践之行也。向者,回向也,即以悲心回向众生,令各入大乘正轨也。
住、行、向各分十级,随功行浅深立名也。在此三十级中之行者皆称贤者,诸级总名则称三贤。
(二)加行位:十向告毕,进求亲见菩提心正道,而修四种加行之阶段也。加行行者以寻思诸法之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四事为功夫,至如实了知诸法皆内心所变而终结,是名四寻思观。
[旁注]〇小乘四加行位有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之名,大乘亦可藉以明功行境界:“暖”者,钻研正理锲而不舍也(喻钻木见暖);“顶”者,研究达最高峰,了知诸法皆空如梦幻泡影也(喻登山顶);“忍”者,忍可此空理,不被尘相迷惑也;“世第一”者,在尘出尘,堪称第一等人也。
四寻思观之例,以“慈”法明之(明此则知诸法现象从种种和合因缘法而生):
(1)慈之名。名只随人施设,或名“仁”,或名“爱”等等都无不可。此纯假有。
(2)慈之义。慈之含义不一,如仁人、爱物、敬老、慈幼等等皆是。然明其义者,不过文字言说,非有现量发生。
(3)慈之自性。离开文字言说,于亲切为人时实现一种仁心;亲切惜物时实现一种爱心等等,皆发现慈之自性之机会。
(4)慈之差别。对人为仁、对物为爱、对老为敬、对幼为慈,乃至对国家为忠、对父母为孝等等,皆慈性之差别显现(此为对自差别)。
[旁注]〇若以慈与悲、喜或残忍等相对,亦显一种差别(此为对他差别)。
上资粮、加行两位,在法相宗,须经历一大阿僧祇劫而后完成。
阿僧祇,具称阿僧企耶,义为无央数(或谓“一”字后加“0”之四十四位数)。
(三)通达位。通达“二无我”之真理,为登地之先锋,即初见菩提心正道之阶段也。“二无我”者,断人我、法我两种分别执也。“地”即菩萨地(已见菩提心正道之行者所居地),分十级:一曰欢喜地,二曰离垢地,三曰发光地,四曰焰慧地,五曰难胜地,六曰现前地,七曰远行地,八曰不动地,九曰善慧地,十曰法云地。每地皆分入、住、出三心。此通达位只限于初地之入心。此心已断初层所知障之大概。
加行位犹属三贤摄。登地之后至于成佛,概称圣者。
(四)修习位。由初地住心起,至十地出心止,逐层修习妙观,渐次断所知障之一部分。
初地入心至七地出心,功夫须历一大阿僧祇劫①而后完成。八地入心至十地出心亦然。
(五)究竟位。断最后所知障,证无上大菩提,从而圆成五智之阶段也。圆满成佛,故称“究竟”。
“资粮”摄“加行”,详开三十位;“通达”及“修习”,详开十位;加入“究竟”,共四十一位。在他宗,初住之前开十信位,则成五十一位。又或于十地出心,开等觉一位,共成五十二位。
颂云“发起初心欢喜地”,专指通达位言之。行者经过四加行后,了知诸法如梦幻泡影,不复再被尘相迷惑,能将五尘尽收入心,回复净色根总相。当时五俱意识同返内心,与此总相相函,自起无分别之见。所缘成一片如如净境,即契意识自证分。一泯能、所,则根本无分别智现前。生身固幻,万法亦幻。分别二执顿破,欢喜之心自然炽盛。
渐教修行,必经一阿僧祇劫乃登欢喜地。顿教无此限制。但能依善知识指示,返尘归根,一收一切收,山河大地皆入内心,打成一片焉。实乃定中意识自证分所缘之现量。禅宗之初破参,即此境界。马祖教庞居士“一口吸尽西江水”,原于山河大地中权取大量西江水而收之,则以水势滔滔,顿吸入口,下行至腹,于返尘归根之旨较易契会耳。然能所未泯,尚未转识成智。由住心而出心,意识暂泯,无分别智乃得现起。此根本智,即妙观察智初步妙用也。
[旁注]〇智增菩萨入初地时,能力制俱生我执不许活动,故一登初地,得证无生;即不历二地至六地功德,能直证七地境界(每地小住即出,故诸地亦但称“住”)。此属顿教。悲增菩萨,地地必广修功德,不力制俱生我执,故至七地方证无生。自初地至此,必历一阿僧祇劫,故名渐教。
〇法相宗,反尘归心须一阿僧祇劫,由心归脐又一阿僧祇劫,转脐遍入十方又一阿僧祇劫。禅宗能由凡夫直达于脐,当两阿僧祇劫功夫。若再上进,须以密宗接之。